認識道教
 

老子 道德經 全文

《老子道德經》新譯暨「心靈藥方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著者:林安梧 教授

老子道德經第一章

        「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,天地之始,有名,萬物之母

        。故常無欲以觀其妙,常有欲以觀其徼,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

        ,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」

      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「道」是可以說的,但說出來了,就不是那恆常的「道」。

        「名」是可以表白的,但表白出來了,就不是那恆常的「名」。

        在還沒有表白前,那個無分別的狀態是天地的本源;

        既有了表白,這個分別了的狀態,是萬物生長的母親。

        回到恆常而無分別的狀態,便可以觀看到道體的奧妙。

        經由恆常而現出分別的跡向,便可以觀看到道體的表現。

        無分別的狀態、有分別的跡向,兩者都出於恆常的道體;

        但在表白上,名稱卻是不同的。

        就這樣的不同而又同,我們說它叫做「玄同」。

        「玄同」是說在生命的玄遠之源是相通的,這便是「道」;

        「道」是萬有一切所依歸及開啟的奧秘之門啊!

      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遇到了事情,要有沉默而冷靜的思考,不必急於表白。

        只要問心無愧也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    人間事物,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長,不必在乎,但也不是不在乎,要懂得

        自在、自然。

        「道」的門是為沉默而生長的,喧嘩的人們就讓他們喧譁吧!

        不是不去管他,而是要沉靜的去管他,管他就要先自在。

 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

        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;

        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萬物作焉而不辭;

          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;

          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天下人都執著什麼是「美」,這樣就不美了。

        天下人都執著什麼是「善」,這樣就不善了。

        「有」和「無」兩者相伴而生;

        「難」和「易」兩者相伴構成;

        「長」和「短」兩者相待而現;

        「高」和「下」兩者相待依倚;

        「音」和「聲」兩者互為和合,

        「前」和「後」兩者互為隨從,

        貫通天、地、人的聖人了然於心,

        能用「無為」來處事,

        用「無言」來行教,

        萬物就這樣不離開生命之源的道而生長著。

        「道」生育了它,但不佔有它;

        「道」長養了它,但不依恃它;

        成了功,卻不居功;就因不居功,所以永遠不離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執著是一切弊病之源,不要執著,要放下。放下才能自在。

        成功是成就它那個功,不是去占有那個功,要有「功在天下」的心情,不

        要老以為「功在自己」。

        「無為」不是不去做,而是做了能「放下」;

        不是不去說,而是說了就說了,不用擔心,只要心靈明白就可以了。

 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

        「不尚賢,使民不爭;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;不見可欲,使民心不

        亂;是以聖人之治,虛其心、實其腹、弱其志、強其骨。常使民無知無欲

        ,使夫智者不敢為也。為無為,則無不治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,使人民不鬥爭;

        不尊貴難得的東西,使人民不偷盜;

        不現出貪欲,使人民的心不紛亂。

        聖人治國,放空了心靈,

        填飽了肚子,柔弱了意志,強韌了筋骨,

守著恆常之道,使人民不執著、不貪欲,

        使自作聰明的人不敢有所作為,

        回到不為什麼目的的作為,

        自自然然就能達到無不治的目的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不要被表象的名號所迷惑,心要寧靜,不要紛亂。

        心情空空、肚子吃飽;不要老說理想,要踏實,尤其要注意身體。

        不要自作聰明,不要老為了利害、目的才動作。

        不要老想去對治,自自然然才是真正的藥方。

 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

        「道沖而用之,或不盈。淵兮似萬物之宗;挫其銳、解其紛、和其光、同

        其塵,湛兮似或存。吾不知誰之子,象帝之先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道是生命之源啊!

        空無地去用它,或且永遠填不滿它。

        淵深地像是萬物所匯歸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 挫掉了銳利,

        解開了紛雜,

        柔和了亮光,

        和同了塵世,

        它深湛難知,卻像是存在你的左右,

        我們不要老問「它是誰生的兒子啊!」

        原來在萬象出生之前它就存在了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不要填滿所有的空間,才有生長的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 言詞不要銳利,頭腦不要紛雜。

        不要老求光鮮亮麗,要懂得和著塵世生長。

        愛護您的左右,要關心他們,大道原在有形的萬象之先!

 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

        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

        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

        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乎!

        虛而不屈、動而愈出,

        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天地不偏私他的仁心,

        把萬物視為草編的狗,任其自然;

        聖人不偏私他的仁心,

        把百姓視作草編的狗,任其自然;

        天地之間,它就好像個大風箱一般,

        虛空而沒有盡頭,

        鼓動它就愈來愈有勁,

        話多了祇會招來困窘,

        倒不如默默守著中道而行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要學習天地般的無私,對事情不要看得太重,要輕鬆些!

        事情要有次序、做了一件,就會帶出一件,引不完的!

        要放鬆、再用力,愈用會愈有勁!

        話多了祇會招來困窘,默默地做出成績來,最重要!

  老子道德經第六章

        「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;

        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;

        綿綿若存,用之不勤。」

  白話譯文

        那川谷之神啊!永生而不死!

        這就叫根源的生育之門啊!

        那根源的生育之門啊!

        這就就做「天地之根」

        它綿綿密密的好似存在你左右,

        用著,用著,永不停歇

  藥方

        要虛懷若谷,這樣才能起死回生謙虛是最好的藥方

        世間事總有個根源,根源就在天地,要注意生活世界的安排

        事情要綿綿密密的,隨時都在思考,自會有答案

        永不停歇但不用急種一棵大樹,不是那麼快的

 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

        「天長地久,天地所以長且久者,

        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。

       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,

        外其身而身存。

        非以其無私耶!

        故能成其私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天地是長久的,

        天地何以能既長且久呢!

        祇因為祂不偏私地生長著,因此能長久地生長!

        聖人了然於心,因此把自己放到後面去,這樣好讓人民能擺在前面來,

        把自己放在外頭,好讓人民能在裡頭生存!

        正因為祂能沒有私心,所以能夠讓每一個人都成就它自己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要有天地般的心量,不用忍耐,也能長久!

        「讓開」是最重要的藥方!別人生長了,你也生長了!

        成就別人,也就是成就你自己!

        私心不一定那麼不好,但要提得起,也要放得下!

 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

        「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

        居善地,心善淵、與善仁、言善信、正善治、事善能、動善時。

        夫唯不爭,故無尤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樣,看似柔弱卻是包容,

        水的善,利益了萬物,而不與他們爭鬥,

        處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,卻因而接近於「道」。

        處世要好好學習大地的渾厚,

        用心要好好學習深水潭子般的包容,

        交往要好好學習人際的真實感通,

        說話要好好學習信用的確定,

        為政要好好學習治事的穩健,

        行事要好好學習才能的運用,

        變動要好好學習時機的抉擇,

        正因為不去爭鬥,因此不會招來怨尤!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別人以為你是柔弱,其實這是包容,包容可以免除鬥爭!

        事情總有個定準,要抓準它,不要放過,也不用擔心;

        治事要穩健,注意時機的抉擇,當斷則斷,不要猶豫!

        該做的好好做!做你喜歡的,喜歡你所做的!無怨無悔!

  老子道德經第九章

        「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揣而銳之,不可長保;

        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;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

        功成身退,天之道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老想維持著滿盈,倒不如罷了!

        老想錘煉使銳利,那便不可長保!

        金玉滿堂,卻不能自守;

        富貴驕慢,將自取其咎;

        功成了、名就了,正該是把身退下來的時候,

        這是大自然之道啊!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張揚就要付出代價,不想付出代價,那且先別張揚。

        功成了、名就了,要懂得回來看看自己,不要被拉著在外闖蕩!

        金玉多了,不只累贅,而且是敗亂的起點。

        大自然之道啊!不是用名號堆疊成的,只是如實而已!

  老子道德經第十章

        「載營魄抱一,能無離乎?

        專氣致柔,能嬰兒乎?

        滌除玄覽,能無疵乎?

        愛國治民,能無為乎?

        天門開闔,能為雌乎?

        明白四達,能無知乎?

        生之蓄之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

        是謂玄德。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魂魄環抱,和合為一,能夠不離開道嗎?

        任使真氣,回到柔和,能夠像嬰兒一般嗎?

        滌除污垢,玄妙照見,能夠沒什麼弊病嗎?

        愛護人民,治理國事,能夠無為而為嗎?

        任由自性,動靜自如,能不柔弱自守嗎?

        明亮坦白,四通八達,能夠無執無著嗎?

        生生不息,涵和蘊蓄,

        使其生長,卻不占有,任其作為,卻不依恃,由其生長,卻不宰制,

        這就叫做玄妙之德啊!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和諧的意思不是等同為一,而是讓不同的有一超越克服的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 任由自性,玄妙自照,沒有什麼執著,就能把握到你想把握的。

        生長比競爭重要,用涵和蘊藉的心情去接受,自然能夠生長。

        不要想占有,不要想依靠,不要想控制,玄玄中自有妙處!

 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

        「三十輻,共一轂,當其無,有車之用。

        埏埴以為器,當其無,有器之用。

        鑿互牖以為室,當其無,有室之用。

        故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三十支車輻拱著一支車轂,正因中間是虛空的,所以車子才能運轉使用。

        摶揉黏土做成器皿,正因中間是虛空的,所以器皿才得盛物使用。

        開鑿門窗,起造房舍,正因中間是虛空的,所以房舍才得居住使用。

        因此有形有象,利益萬物;虛空無物,妙用無窮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心靈放空,才能容物,記住:沒有士兵的大將軍,只能當階下囚。

        生命不能空度,但卻要有留白,留白才能有想像的空間,才能有發展的可

        能。

        捨棄,只是捨棄,根本不用問:是否還有可能,因為真正的可能性,就是

        回到空無的境地。

        執著必帶來痛苦,放下是良方;虛空妙用,才得無窮!

  老子道德經地十二章

        「五色令人目盲,

        五音令人耳聾,

        五味令人口爽,

        馳騁田獵,令人心發狂;

        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;

       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;

        故去彼取此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紅黃藍白黑,五色紛雜,眼花撩亂,令人目盲;

        宮商角徵羽,五音雜沓,令人耳聾;

        酸甜苦辣鹹,五味蒸騰,令人口爽;

        跑馬田獵,心意紛馳,迷失本性,令人心神發狂;

        珍貴寶物,難得財貨,引發殺機,令人行動受到傷害。

        就是這緣故,聖人為了肚子,祇管填飽自得;不為眼睛,向外追逐不停。

        因此,去掉了外在的追逐,所得的是恬然自適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眼睛可是靈魂之窗,若一意追逐,靈魂卻可能從這窗口跑走。

        過頭的事,不要做;過度的努力,也不要做;過人的才華,更要愛惜;須

        知:過了頭,想回頭都困難。

        可以多些糞土,因為糞土可以肥沃田地;要少些財貨,因為財貨會引來殺機。

        停止追逐,你須要的是安靜、自得。

 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

        「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。

        何謂寵辱若驚?寵為上、辱為下,

        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寵辱若驚。

        何謂貴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。

        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

        故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;

        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託天下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是寵是辱都令人驚駭,最大的禍患卻是自己啊!

        怎麼說「是寵是辱都令人驚駭」,寵是得了上頭的寵愛,辱是受了下面的

        侮辱,

        得了它讓你驚駭,失了它也讓你驚駭,所以說「是寵是辱,都令人驚駭」。

        為何說「最大的禍患卻是自己呢?」

        我為何有這最大的禍患呢?正因為我老執著占有自己啊!

        要是我能不執著自己,我又有何禍患呢?

        能重視到拿自己的身子去為天下服務,這樣才能寄望以天下;

        能喜歡拿自己的身子去為天下服務,這樣才能交託以天下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管它是寵是辱,依然故我,只是個平常心,便是了!

        最大的禍患就是自己,自己太大了,天地就變得小了,知道嗎?

        無我才是真我,無我才得自在,「自在」是克服一切「他在」的良方。

        忘掉自己的利害,忘掉自己的面子,忘掉己的身段,才能找回自己。

  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

        「視之不見名曰夷,

        聽之不聞名曰希,

        搏之不得名曰微,

        此三者不可致詰,故混而為一。

        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

        繩繩不可名,復歸於無物。

        是謂無狀之狀,無物之象,是謂惚恍。

        迎之不見其首,隨之不見其後。

        執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

        能知古始,是謂道紀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看它不見(它是無相的)就叫它「夷」,

        聽它不到(它是無聲的)就叫它「希」,

        摸它不著(它是無形的)就叫它「微」,

        它是無相、無聲、無形的,不可以用言語來形容。

        它混沌不分,合而為一。

        這整體不分的「一」,它表現出來的並不亮麗,

        含藏在裡的,卻也不昏暗;

        它綿綿不絕地,難以名狀,最後回復到空無一物,這就叫做

        「不可名狀的狀態,不可表象的真象」

        這就叫做不可捉摸的「恍惚」。

        想迎接於前,卻見不著它的頭;

        想追隨於後,卻見不著它的身影。

        操持古之大道,治理現前萬有一切;

        能知原始古道,這叫做「道之統紀」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不要求亮麗,只要不昏暗,就有可能。生命要的不是必然,而是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 無相、無聲、無形的時候,就是充滿著可能性的時候。甚至,你要懂得去

        相、去聲、去形,回到真切的可能點上來。

        處在環中,才能因應無窮,不必在前在後、在左在右,徬徨猶豫,浪費心

        神!

        不必擔心目前的勢態如何,要用理念去化解,要以理導勢!

  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

        古之善為道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識。

        夫唯不可識,故強為之容。

        豫兮若冬涉川,猶兮若畏四鄰,

        儼兮其若客,渙兮若冰之將釋,

        敦兮其若樸,曠兮其若谷,渾兮其若濁。

       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,孰能安以動之徐生。

        保此道者不欲盈,夫唯不盈,故能蔽而新成。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古時候,那善於修道的人,精微、奧妙、玄遠、通達,

        深涵於道,難以了知。

        正因為他深涵於道,難以了知,因此我勉強地為他做一番描述形容。

        他遲疑審慎像是冬天涉過河川上的薄冰一般,

        他猶疑拘謹好像是畏懼四鄰的窺伺一般。

        他莊敬恭謹好像是賓客一般,

        他除去執著好像冰雪銷融一般。

        他敦厚樸實好像未經刨開的原木一般,

        他胸懷寬廣好像幽深的山谷一般,

        他渾淪不分看起來像是混濁的水一般。

        誰能讓那混濁動盪的水,逐漸歸於寧靜,慢慢變得清澈;

        誰能讓它安歸於靜,再慢慢啟動、徐徐生長。

        保愛此道的人懂得不自滿,正因為他能夠不自滿,因此他能夠去舊更新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天道難以了知,不必老是想去窺伺;須知:有幾分敬畏就有幾分福氣。

        生命不是用分別心去認識,而是用無分別心去感通,真切的感通起於敬畏        。

        寧靜之後,再啟動,這樣的啟動才是強勁而有力的。

        不避混濁,能讓混濁澄清,這才是真功夫。朋友,息心止慮吧!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十六章

        致虛極,守靜篤。

        萬物並作,吾以觀復。

        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,

        歸根曰靜,是謂復命。

        復命曰常,不知常,妄作凶。

        知常容、容乃公,

        公乃全,全乃天,

        天乃道,道乃久,

        沒身不殆。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要極力的回到虛靈的本心,要篤實的守著寧靜的元神。

        讓萬物如其萬物各自生長,我只靜靜的體會著生命的回歸。

        一切存在如此錯雜紛紜的生長著,它們總是個自回復到自家的生命本源。

        能夠回復到自家生命本源,這真叫做生命的回歸啊!

        回歸生命本身就叫常道,沒體會得常道,胡作非為,那就會產生了禍害。

        體會得常道就會生出包容,體會得包容就會變得廓然大公,

        廓然大公才得周遍完全,周遍完全才能自然天成。

        自然天成就能符合於道,符合於道也就能悠久無疆,

        終其一身也就不會有什麼危險了!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要相信生命自己有一回歸與生長的可能,不必造作,不必擔心。

        虛心吧!由他去吧!他會自己好好生長的,只要關懷他,不要控制他。

        真正的包容是不必忍受、不必包容,讓他來去自如,如如生長。

        「道」是你的道、我的道、他的道,大家的道,它靜靜地等著你。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十七章

        「太上,不知有之;

        其次,親而譽之;

        其次,畏之;

        其次,侮之;

        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

        悠兮其貴言。

        功成、事遂,

        百姓皆謂:我自然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最上乘的國君治理天下,使得人們不覺得有他的存在;

        其次者,使得人們來親近他、贊譽他。

        再其次者,使得人們畏懼他;

        又其次者,使得人們回過頭來侮辱他;

        統治者的誠信不足,老百姓們也就無法相信你。

        悠悠然地行事吧!不要輕易的發號施令。

        成功了,完事了,老百姓們說:我們原來就自自然然的這樣了!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重點是怎樣把事情做好,不是誰得了權位、誰去完成,誰享了大名。

        你給出的是天地、是心情、是可能,不是指導、不是控制、不是督促。

        控制森嚴,這是最不好的管理方式,能物各付物,自然而然才好。

        不要讓學生老覺得是你教給他的,不要讓兒子老覺得是你傳給他的,自然才好。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十八章

        「大道廢,有仁義;

        智慧出,有大偽;

        六親不和有孝慈,

        國家昏亂有忠臣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廢棄了自然大道,就得強調人間的真情實感、義理規範;

        出離了智慧明照,人間的造作詐偽也就群起而生了。

        父子、兄弟、夫婦,這六親無法和諧共處,這時就得強調孝道與慈愛的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 國家昏亂不堪,這時候才有所謂的「忠臣」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強調什麼,其實就是失去什麼,要懂得安享幸福,不要老追索幸福。

        大道自然,無情有情,沒有強迫,卻有道理,不用擔心。

        與其立志成為忠臣孝子,無寧盼望六親和順、天下太平。

        與其一直提醒自己要怎麼樣,不如讓自己就這樣、就這樣,如如自然。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十九章

        「絕聖棄智,民利百倍;

        絕仁棄義,民復孝慈;

        絕巧棄利,盜賊無有。

       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,

        故令有所屬。

        見素抱樸,

        少私寡欲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絕棄了聖智的美名,不會為此美名來迫壓人民,人民自然可以得利百倍。

        絕棄了仁義的聲名,不會為此聲名來奴役人民,人民自然可以歸返孝慈。

        絕棄了巧利,不再生起貪取之心,那盜賊也就不會存在了。

        這三者是說人間的禮文制度不足以治理這個世界,

        因而得讓它有所歸屬於自然。

        讓你的天真朗現吧!永遠懷抱著真樸的本心吧!

        自然而然,你的私心就減少了,你的欲望也就降低了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不要貪取美名,要懂得務實,真正的務實就是不強求、就是自然!

        用再多的語言文字去教導,都不如自自然然的生長。

        讓你的天真朗現吧!永遠懷抱著真樸的本心吧!這樣自然快活!

        自我降到最低,才能升起真正的我;欲望減到最少,才能升起生命的真實動力。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二十章

        「絕學無憂,

        唯之與阿,相去幾何?

        善之與惡,相去若何?

        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

        荒兮其未央哉!

        眾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臺。

        我獨泊兮其未兆,如嬰兒之未孩。

        儡儡兮若無所歸!

        眾人皆有餘,而我獨若遺。

        我愚人之心也哉,沌沌兮!

        俗人昭昭,我獨昏昏。

        俗人察察,我獨悶悶。

        澹兮其若海,飂兮若無止。

        眾人皆有以,而我獨頑且鄙。

        我獨異於人,而貴食母。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棄絕後天擾攘的學習,免除憂愁煩惱吧!

        人家唯唯諾諾說你好,或者人家拿言語呵斥你,那相去有多遠啊!

        人家評價是善,或者人家評價是惡,兩者距離可有多遠啊!

        人家所畏懼的,我們也就不可以不畏懼,這是世事之然啊!

        不過,大道廣闊,無涯無際,永不停歇!

        世俗大眾,熙熙嚷嚷,好像享用了豐富的宴席一般,好似春日裡登臺遠眺

        一般,總湊個熱鬧!

        唯獨我澹泊的、寧靜的,起不了什麼兆頭,就好像那還沒長大的嬰兒一般。

        閒散悠遊,沒有什麼特定的目的,好像無家可歸似的。

        世俗大眾總要為自己打算,留個有餘,而我獨獨像是有所缺憾一般!

        我守著愚人之心啊!渾渾沌沌的啊!

        世俗人求的是烜赫顯耀,我獨獨喜歡默默無名。

        世俗人總好精明能幹,我獨獨喜歡渾渾無心。

        心地恬澹好像大海一般,飂闊無涯,永無邊際。

        世俗大眾總要個目的、有個憑藉,而我獨獨固守自然,寧願鄙陋。

        我獨獨不同於一般世俗大眾,我所尊貴的是回到母親的懷抱,渴飲母愛甘泉!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不要擔心學不好,放下吧!沒有了憂愁,沒有了煩惱,一切會好!

        人家所畏懼的,我們也就不可以不畏懼,這是世事之然,就這樣!

        不必老為自己打算,倒是寧可守著自然虛靜之道。

        烜赫顯耀、精明能幹,不如渾渾無心、默默無名,自在的好。

        當爸爸就要給人,當兒子卻永遠有媽媽的支持!又當個兒子吧!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廿一章

 

        「孔德之容,唯道是從。

        道之為物,唯恍唯惚,

        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

        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

        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,

        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

        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

        以閱眾甫。

       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?以此!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最大的德行願景,就是順從著自然大道。

        自然大道究是何物呢?有無虛實,恍惚難辨!

        恍恍惚惚中,自然大道顯現了意象;

        恍恍惚惚中,那意象逐漸轉為具體的形物了;

        自然大道是何等深遠而幽冥,卻隱含著精誠的動力,

        自然大道的精誠是真切的,這裡有其確信不移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 從古到今,人們用了許多名言概念去建構這世界,它總離不開「自然大道」。

        就是經由「自然大道」,才能審閱人間大眾各種事物。

        我何以能夠知道人間大眾各種事物的情狀呢?就憑這「自然大道」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具體的形物要分辨清楚,但要超越它,真實的圖象要明白,但要空卻它。

        自然大道是無名、無形、無情、無象的,只是個自然而已!

        順從著自然大道,就不必強調自覺的德行,精誠自可以不移,真正的精誠

        不是勉強,而是自然。

        回得「自然大道」,一切清楚明白,人間事物,整整齊齊,一個走不了!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廿二章

        「曲則全,枉則直,

        窪則盈,敝則新,

        少則得,多則惑。

       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,

        不自見故明,

        不自是故彰,

        不自伐故有功,

        不自矜故長。

       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,豈虛言哉?

        誠全而歸之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彎曲正所以能伸直,

        低窪正所以能滿盈,

        破舊正所以換新,

        少了正所以能得到,

        多了正所以造成迷惑。

        因此,聖人懷抱著整體的道來做為天下人所學習的範式。

        不自我表現,因此反而明白;

        不自以為是,因此反而彰顯;

        不自我誇耀,因此反而功勞長存;

        不自驕自滿,因此反而得以生長。

        古來所說「曲折才得周全」這樣的話,那裡是虛飾的話而已呢?

        實在說來,是應該像這樣的周全才能歸返於道啊!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理直不一定要氣壯,做起來儘管有些曲折,但卻可能是較為周全的。

        要能「藏」,但不是遮掩;而只是讓自己在安靜的情境下,默運造化,好好生長。

        不必擔心走錯路,走錯路,就多認得一條路,好好記得這條路,以後可能也有用。

        法律對了,道理不一定對;道理對了,人情不一定對;人情對了,還是要

        求道理對,求法律對。真人情,不是世俗,而是人的真情實感。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廿三章

        「希言自然,

        故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

        孰為此者?天地。

        天地尚不能久,而況於人乎?

        故從事於道者,同於道;

        德者,同於德;

        失者,同於失。

        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

        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

        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

        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!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默然無語,自然天成,

        暴風颳不了一整個早上,急雨下不了一整天。

        是誰使得它們這樣子的呢?是「天地」

        天地尚且不能讓暴風急雨持續長久,更何況人呢?(人怎可能讓苛政暴刑長久呢?)

        因此之故,順從於自然大道的,它就和同於自然大道;

        依循著天真本性的,它就和同於天真本性;

        一旦失去了自然大道、天真本性,它也就這樣失去了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 生命和同於自然大道的人,自然大道也樂與相伴;

        生命和同於天真本性的人,天真本性也樂與相伴;

        生命失去其自己的人,那自然大道、天真本性也就不願與它相伴。

        自己守的信諾不足,自然大道、天真本性也就不信任它!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與其相信話語的確認,不足相信一切會默運造化、自然天成!

        暴風急雨,就讓它過去吧!過去了,天地澄明,平坦太平!

        即使是錯的,包容它,就可能長出對的;即使是對的,強調它,卻可能變成錯的。

        內在的確認,相信自然天成,也就會自然天成!大自然有一獨特的偉力在焉!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廿四章

        「企者不立,跨者不行。

        自見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;

        自伐者無功,自誇者不長。

        其於道也,曰:餘食贅行。

        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」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墊著腳跟,會站不穩,

        張大布伐,反而難行!

        自我表現,反而沒得明白;

        自以為是,反而沒得彰顯;

        自我誇耀,反而沒有功勞;

        自驕自滿,反而沒得生長。

        像這樣子對於道,可以說是「吃過頭,剩下的飯;做過頭,累贅的行止」,

        就事來說,會令人心生厭惡,因此有道之士,不願意這樣做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腳踏實地,一步步的往前走,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,只是個閑逸,可也。

        忘記自己的功業,忘記自己的欲求,這樣才是個真幸福的人,上蒼才得幫助你!

        生長,只是個生長,不必老安在「自己」,自然可也。

        不要勉強,勉強會造成傷害;寧可順成天地!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廿五章

        「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

        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。

        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強為之名曰大。

        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反。

        故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人亦大。

        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!

        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」。

  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有個東西混然而成,在天地之前即已存在。

        無聲無息的、無邊無際的,敻然獨立,永不遷動;

        周而復始,運行不已,它可以做為一切天地萬物的母親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不知何以名狀它,約定叫它做「道」;勉強地形容它,說它是廣大無邊;

        廣大無邊而運行不盡,運行不盡而玄遠無際,玄遠無際而又返迴本源。

        這麼說來,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人亦大。

        (這麼說來,總體之本源的「道」是創生不已的、普遍而高明的「天」是

        寬廣無涯的,具體而厚實的「地」是涵藏無盡的,虛靈明覺的「人」也一

        樣具有自強不息的創生可能。)

        整個大宇長宙中有這四大,而人居其中之一,

        人學習「地」的厚實涵藏,進而學習「天」的高明寬廣,進而學習「道」

        的本源創生,最後則是效法學習「自然」生成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留意發展的向度,用「圓環式的思考」去替代「單線式的思考」,想想恆久的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 人之為人,是因為天地萬有一切都可以在一剎那間被納到心中,除非你自己看小了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 具體的生長,普遍的發展,脈絡的安排,自自然然地,如如無礙!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廿六章

        「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;

       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,

        雖有榮觀,燕處超然。

        奈何萬乘之主,而以身輕天下?

        輕則失根,躁則失君。」   

白話譯文:

        穩重是輕易的根本,寧靜是躁動的主宰;

        因此治國的聖人終日離不開承載衣物糧食的車子,

        即使是華美豐盛蔚為大觀,但平居之時,仍要超然物外,

        怎麼可以讓那萬乘之君,輕率地治理國家呢?

        輕率就會失去了根本,躁動則會失去了主宰。

  藥方:

        穩重才能生長,不要陷溺在浮動的情緒中,要握住方向。

        不要以為那是沉重的負擔,而要愛惜你已有那麼樣的負重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 很難下決定,這叫謹慎,能謹慎,表示自己有敬畏的精神。

        不要輕率行動,否則失去根本,一切危矣!寧靜、深思!

  《老子道德經》第廿七章

        「善行無轍跡,

        善言無瑕謫,

        善數不用籌策,

       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,

       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。

       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,故無棄人;

        常善救物,<





道教總廟三清宮 三清道祖 道教經典 地址:宜蘭縣冬山鄉得安村(梅花湖)三清路123號 電話:(03)9515135(代表號) 傳真:(03)9510983 E-Mail: sanching123@yahoo.com.tw 郵政劃撥帳號:17548718 戶名:道教總廟三清宮